新聞中心
News
條碼行天下 中國物品編碼工作溯源
(一)
我國的物品編碼研究和應用工作開始于1986年初,當時的國家標準局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理論室在研究1987—1988年工作計劃時,明確了進行“條紋碼研究”課題研究的工作任務,該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是:收集、翻譯有關資料;條紋碼技術應用概況;條紋碼的編制形式;條紋碼識別技術;如何在國內推廣應用。
由于條碼和信息分類編碼的一脈相承,對于這一工作具有專業敏感性,加之理論室認為不能局限于純理論研究,必須開拓實用性領域。基于以上原因,理論室就條碼技術在我國應用前景問題做了大量調研工作,曾先后走訪了商業部、物資部、輕工業部、交通部、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包裝總公司、商研所、郵電研究所等部門和單位。
當時,由于中國企業出口商品因商品上沒有標識條碼,在對外貿易中受到諸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技術壁壘,給出口企業和外貿發展造成極大損失。通過進行國內外廣泛調研,我國的早期條碼工作者們意識到出口企業對于條碼技術的迫切需求和條碼技術在國內具有的廣闊應用前景。有鑒于推廣條碼技術不僅是我國市場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理論室認為應首先成立我國的物品編碼中心,并以中心的名義申請加入EAN編碼組織。
時任國家標準局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所長的易昌慧在部署機構調整時提出,理論室應盡快著手推動“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的成立工作,并在獲得批準后迅速申請加入EAN編碼組織。時任國家標準局副局長的李保國在《申請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EAN)的請示》中批示,“從現在起就要就建立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問題同有關部門協商,爭取更多部門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中國物品編碼中心這一名稱是參照EAN編碼組織成員的名稱確定的,當時EAN編碼組織的秘書長布內特對這個名稱還有些不理解,并在給理論室的傳真中寫到,“看到你們機構的名稱,還以為你們已經是EAN的成員組織了。”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作為我國統一組織、協調、管理全國商品條碼、物品編碼、產品電子代碼與標識工作專門機構的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二)
1989年6月,在我國條碼工作開始之初,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在解決加入EAN編碼組織和配齊設備的前提下,爭取用3年時間完成出口商品標準化試點工作;5年內實現部分商品條形碼化;10年內實現全部出口商品條形碼化。同時在郵電、圖書、運輸、工業生產、倉儲等系統初步推廣應用條形碼技術。
基于當時市場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條碼工作是從出口商品采用條碼標識起步的。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出口商品的條碼標示都是條碼工作的重點。當時,我國的很多出口商品由于沒有采用條碼標識不能進入國外超級市場,并被外商以需要給這些商品加貼條碼而肆意壓價。很多國外進口商給中國出口企業發來信函,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采用條碼標識,否則停止訂貨。
“章光101”是經當時還未加入EAN編碼組織辦理的第一個采用條碼標識的企業。當時“章光101”的生發產品在國際上多次獲得大獎,正是開拓國際市場的關鍵時期,但企業負責人在法國考察時發現,其產品由于沒有標識條碼,無法進入超市銷售,于是立即要求盡快辦理申請條碼的相關手續。1990年4月25日,布內特在發給編碼中心的傳真中就“章光”申請使用條碼情況進行交流。“今早接到了章光申請表,當我們收到相應的費用后,將立即寄給你們EAN制造商編號和《EAN規范》。”布內特在傳真中這樣寫道。
而實際上我國最早采用條碼標識的商品是圖書。當時,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要到德國法蘭克福參加書展,編碼中心在得知這一消息后,為其九類參展圖書上進行了條碼標識。由于沒有制作條碼的專用設備,編碼中心自行研發了生成條碼的軟件,為了減少誤差,必須先將條碼圖形放大后打印出來,然后縮小后再印制,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這一批的條碼是鉛印,雖然工藝較為粗糙,但畢竟是我國制作的條碼第一次出現在國際市場。